當前位置:首頁> 綜合 >正文

科技巨頭能否吹起進攻號角?

週五三大股指迎來了大反攻,但具體看整週的表現,股指似乎並不樂觀。市場在過去幾週經歷了前所未有的「歷史性大輪換」,投資者正將資金輪換到市場其他滯後板塊,但消費必需品似乎並未跟上這股大輪換的ada 幣 價格順風車,我們不僅要問一句:目前的美股到底是觸底反彈,還是一輪死貓跳?


老規矩,在分析預測之前,我們還是要結合技術形態進行簡單的解讀,週四經歷了一輪非常慘烈的多空搏殺之後,收了一根十字星,週五就迎來了反彈,但並未站穩5日均線和50日均線的支撐。納指在走出頭肩頂破位形態之後,我們目前仍在頸線下方震盪。


圖片


現在要注意的是,5日均線即將向下擊穿50日均線,這在技術分析中叫做“死亡十字星”,一旦形成這種技術形態,很多時候都被看成是牛熊轉換,納指想要避免形成這種看跌形態,那就必須盡快突破17840的阻力線,也就是說,未來2~3個交易日內,納指要上漲3%左右。如果沒辦法突破,那頂多就是一個跌破頸線支撐後的反抽。


7月10日以來的這一輪回調,其實是沿著下降通道在震盪,週五的比特幣挖礦原理ptt反彈,很有可能隻是跌到箱體下沿支撐之後,反彈至箱體上沿阻力位的誘多,有點像是週一和週二的反抽,但沒能突破阻力線之後,很快週三迎來了瀑布式暴跌。


再看標普,其實連續三天都在嘗試進攻5日均線支撐,週三是單邊跳水,但開盤是碰到了5日均線,週四盤中有一波反彈,碰到5日均線之後就迅速跳水,週五雖然收漲,但也是遇到5日均線就跳水,彷彿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控製著大盤。


圖片


回到文章開頭,我在這裡強調必需消費品,因為美國GDP有70%來自消費服務業,最近一係列零售股業績暴雷,讓我對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存在極大的疑問,當前美國經濟是不是已經衰退,否則很難解釋,為什經濟成長如此強勁,消費卻發生崩盤了。


自7月10日見頂以來,那斯達克指數已下跌6.9%,同期其他板塊表現更為出色,標普500工業板塊上漲3.5%,區域銀行指數ETF-SPDR KBW (KRE)更是大漲逾18%,但標普500消費必需品子板塊僅上漲1.5%,落後標普500等權權重指數。pi 幣 最新 消息


整體來看,美國必需消費品產業定價能力參差不齊,尤其是美國低收入消費者羣體已經對高價格感到疲憊不堪,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該板塊在投資組閤中傳統的防禦性地位。


「末日博士」魯比尼新近論文稱,過去一年,美國財政部激進發行短期國債,造成了超過8000億美元的中長期息票債務缺口,效果相當於美聯儲降息100個基點,幾乎抵消去年所有加息。這項指控很快就遭到了美國財長的否認,耶倫週末對媒體表示:100%保證沒這種策略。


那麼,美國財政部到底有沒有「變相QE」?不同於魯比尼,華爾街大行對財政部的發債策略普遍持樂觀態度。美國銀行、摩根大通和高盛等投資銀行預計,儘管對赤字擴大的擔憂,短期內財政部的債券發行策略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。他們認為,隻要短債需求保持強勁,目前的政策框架將繼續有效。但正如摩根大通、巴克萊和阿波羅先前警告,聯邦政府依賴短債來資助赤字,可能會導致2019年的回購危機重演。下週一公佈的季度再融資公告——財政部未來三個月的借貸計劃——可能會提供更多透露蛛絲馬跡。


稍後,聯準會將在北京時間週四淩晨公佈7月利率決議。國會預算辦公室6月表示,幣安詐騙短訊預計今年的赤字將達到1.9兆美元,高於2月估計的1.5兆美元。這可能意味著未來三個月財政部將發行數千億美元的國債。


隨著拜登退出競選,民主黨迅速團結支持哈裏斯成為新的總統候選人,川普的勝選機率下降,「大選交易」暫時熄火。花旗指出,市場正將目光從政治轉向經濟基本麵。令人擔憂的是,近期公佈的一係列數據正在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恐慌,這可能會使美股在下半年可能麵臨回檔風險。當地時間週四,Dirk Willer等花旗分析師發布報告稱,市場可能已經從民調中看到了川普支持率的天花板,「川普交易」正在消退。


花旗表示,“大選交易”將暫時告一段落,但不會完全消失,預計將在晚些時候回歸,可能在美聯儲9月利率決議之後。華爾街多數預計,美聯儲將在9月進行年內的首次降息,屆時大選將成為影響美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最大因素。此外,選舉本身具有足夠的風險溢價,並且兩位候選人的政策框架具有顯著差異。花旗還指出,某些行業,如能源、比特幣今日新聞服裝(可能受到稅收政策的影響)和太陽能行業,可能因為特朗普勝選概率的變化而受到影響。隨著市場重新評估這些行業的前景,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調整他們的交易策略。


上週三,包括Google-C (GOOG.US)、蘋果(AAPL.US)、微軟(MSFT.US)、Meta Platforms (META.US)在內的美股科技“七巨頭”遭遇“至暗時刻”,單日市值蒸發7,680億美元,為2022年10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,也是自ChatGPT引爆AI行情以來科技股遭遇的最大挫折。這可謂是年初至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個交易日,過去兩年高歌猛進的美股正式跌入10%的回調區間,美股市場全天蒸發市值更是超過1.1兆美元。


從週表現來看,「七巨頭」本週全線下跌,總市值自7月10日以來的縮水幅度達到約2兆美元。事實上,在本輪拋售之前,有關AI「泡沫論」的分析已在市場中升溫,不少投行拋出看空言論,質疑AI領域大規模的投入未來能否帶來相應回報。


穀歌母公司Alphabet發布的第二季財報更是印證了華爾街的擔憂,我們梳理穀歌雲端業務和搜尋業務收入後發現,在過去一年間,這兩項AI相關業務的營收成長並未持續呈現穩定抬升態勢,成長幅度無法匹配Google在研發上的投入。因此,儘管業績好於預期,但Google24日收跌超5%,為半年來最差表現,隔天再跌近3%。


除Google外,OpenAI也被外媒曝出今年可能將虧損50億美元。該公司全年營收預估在35億美元~45億美元之間,但總成本可能高達85億美元。高盛在6月27日的報告中分析了科技巨頭在AI基礎設施上的大量投資,包括對資料中心、晶片及其他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和電網的投資。然而,到目前為止,這些投資幾乎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成效。


科技股突遭此「劫」的原因在於,市場意識到,這場轟轟烈烈的AI敘事,儘管伴隨著高昂的代價和投入,且已持續近兩年的時間,但似乎仍未找到一條路徑,能夠實現與投入相符的收益。紅杉資本的合夥人David Cahn也指出,科技業需要創造約6,000億美元的年收入來彌補目前在AI方麵的所有投資,但目前遠未達到這一數字。 「七巨頭」的罕見重挫可能將成為AI浪潮下新的轉捩點的見證。


根據高盛全球股票研究主管Jim Covello預測,未來幾年,用於擴大AI基礎設施(資料中心、公用事業和應用程式等)的投資將超過1兆美元,但關鍵問題是:AI將解決什麼1萬億美元的問題?“用成本高昂的技術取代低薪工作,這與我30年來看到的技術變革趨勢背道而馳。互聯網即使在發展初期,也是一項低成本的技術解決方案。”Covello指出,生成式AI問世了一年有餘,“卻還沒有產生一項真正具有變革意義的應用,更不用說具有成本效益的應用了。”


這項分析與高盛一年多前的另一份報告形成了鮮明對比。當時那份報告指出,未來10年內,AI可望將全球3億個工作自動化,帶動全球經濟產出增加7%。由此引發了許多有關AI顛覆潛力的通報與分析。


週五兩家公司的走勢也相當極端,一家是MMM,週五單邊暴漲22%,一家是DXCM,週五突然閃崩暴跌40%,這反應了財報季的冰火兩重天,一麵天堂一麵地獄,當然也更加意味著財報季的風險絕度不會低,而本週最大的風險毫無疑問來自四大超級巨頭。


本週,微軟、蘋果、Meta等科技巨頭將集中發布財報,市場或將麵臨更大的考驗。考慮到聯準會降息幾成定局,選舉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,投資者已經開始將資金轉移到更具價值導向的行業,這一現像被媒體描述為“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股票市場輪動” 。


緊接著的一週,市場將迎來一係列重大事件,包括美日英三大央行利率決議、美國7月非農和PMI、歐洲二季GDP和7月CPI等宏觀經濟數據發布。同時,預計40%的標普成分公司公佈財報,包括Mag 7中的微軟和蘋果,無疑將在市場掀起新一輪腥風血雨。貝德爾的董事總經理Ted Mortonson告訴媒體稱,對於下週公佈第二季度業績的科技巨頭來說,要平息輪動,“他們必須在每個項目上都超出預期。”


#AAPL 銷量下滑是必然的,現在機構各種炒作什麼“iPhone 16銷量超預期”、“後年推出可折疊”、“手機AI功能強大”,等財報一出肯定就是往下暴跌,這次很可能會跌個大的,因為消費不行了,基本麵肯定很差,吹了這麼多牛逼,股價被硬拉了40%,財報跌幅不會小。


#META 財報就看會不會拆股,GOOG財報是廣告收入下滑了,今年還是總統選舉年和奧運年,這都是廣告投放的大戶,有這兩大戶,廣告收入還是下滑了,可見其他領域的投放很差,所以META大機率也會一樣的問題。如果不拆股的話,這次財報可能哪裡來回哪裡去,來一波大的。如果拆股的話,應該可以稍微漲漲。


#AMZN 所有的消費性零售股都暴雷了,AMZN估計好不到哪裡去。 AMZN之前降本增效讓利潤大漲,但現在要投入AI,這得增加資本支出,所以可能也不會太樂觀。


#MSFT 巨頭算是比較穩健的,但現在38.5倍的PE,營收可能不到10%的成長,估計業績出來,怕也是見光死。


簡單對四大巨頭財報進行一個預測,當然這隻是一個預測,畢竟財報當天的漲跌其實都是和殺期權有關,很多時候和基本麵的關聯度並不大,大家當成是賭博就行了,我的分析也更多是簡單分析下基本麵。


儘管麵臨市場的短期調整,但長期來看,擁有「堡壘資產負債表」的科技巨頭依然具有強大的獲利能力和市場主導地位。根據S&P Market Intelligence的報告,Mag 7去年的自由現金流預計將超過3000億美元。而且,這種強大的財務實力預計不會很快受到重創。根據BlackRock報告中引用的LSEG Datasteam數據,市場共識預計,第二季科技巨頭股收益年增18%,而標普500指數其餘成分股的成長率僅2%。


分析師認為,長期來看,隨著投資人開始關注2026年的收益估計,科技股的估值將變得更加合理,吸引投資人回歸。 Cfra Research的高級技術分析師Angelo Zino表示:“我們認為,(科技股)現在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收益增長將超過股價表現,這將有助於推動估值達到更有利的水平。”


許多機構投資者早就看到了這一點。 根據高盛的一份報告,Meta、微軟和英偉達是一季度對沖基金拋售最多的三隻AI股,亞馬遜緊隨其後。 儘管如此,Mag 7(除了特斯拉)仍然是他們最受歡迎的長期頭寸。 Zino表示,科技股的收益軌跡仍然顯著高於更廣泛的市場,投資者最終會回歸科技股。 但同時,投資者也應該記住,股票市場不會直線上升,波動和調整是市場的一部分。
隨機文章

熱門標籤
友情鏈接: